調查:學生抗逆力跌 1個月最少6次無法解決逆境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09/11 18:14

最後更新: 2016/09/11 18:19

分享:

分享:

一個民間智庫調查發現,港人整體抗逆力低於合格水平,並指學生抗逆力趨降,逾1成被訪學生過去一個月面對至少6次無法解決的危機或逆境,促加強學校心理輔導服務。

「政賢力量」上月初至月底以電話隨機訪問1,895名15歲或以上本港市民,並參考嶺南大學蕭愛玲於2009年發展的9個條目之工具用於測量抗逆力,分數愈高,抗逆力愈高。

調查結果顯示,以54分為滿分,港人整體的抗逆力平均分為28分,低於合格水平的31.5分;以社會階層劃分,基層抗逆能力最低,相信與其個人和社會網絡不足、以及收入不足有關;以職業劃分,家庭主婦及退休人士的抗逆力,則較學生及在職人士為低,因他們較少與社會接觸及未能肯定自我價值。

經濟日報記者陳曉瑩攝

調查又發現,4成受訪者過去一個月內曾遇事業或學業危機,面對經濟危機的亦佔34%,其他包括人際關係、健康、感情婚姻等,次數反映職場競爭日漸激烈,家長對子女學業期望轉高,令學生負擔日增。

今年初本港發生多宗學生自殺案件,調查發現,面對危機或逆境比例最高的是在職人士及學生;每月至少一次遇無法解決的危機或逆境的受訪者佔3成半,另逾1成學生過去一個月內面對至少6次無法解決的危機或逆境。

政賢力量主席蘇祉祺指,學生的抗逆力雖較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士高,但有下降趨勢,社會不能忽視。他分析,時下家長多注重成績,遂不時提高對小朋友的要求、將小朋友互相比較、過分催谷等,從中為他們形成無形壓力,但是「小朋友不是孫悟空」般厲害,認為此風氣的盛行歸咎本港教育制度。

政賢力量建議,政府應為在職人士訂立標準工時;完善學校的心理輔導服務,如增加駐校社工支援;增加地區資源投放;以及訂立心理學家註冊制度。